石柱:電商扶貧鋪就脫貧“快車道”_中國扶S包養app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

作者:

分類:

requestId:6868ced8b43d71.23143426.

  石柱種植30萬畝辣椒,助推“源味石柱”品牌建設。

  大歇鎮雙壩村新貌。

  科技助力“譚妹子”提升辣椒附加值。

萬安街道燈盞村農村電商服務點幫包養助農民通過“郵樂購”電商平臺網銷農特產品。

“從前愁莊稼種出來沒銷路,現在足不出戶農產品就可以遠銷各地”“有了農村電商我們脫貧有信心,甩掉‘窮帽包養子’的日子也不遠了”……如今,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農村電商乘著“互聯網+”的快車蓬勃發展,貧困群眾生活更加有盼頭。

一根網線,聯通的是大千世界;一臺電腦,叩開的是增收之門。圍繞“轉型康養、綠色崛起”發展主題,石柱縣牢牢守住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,立足脫貧攻堅,以電商扶貧為抓手,夯基礎、健體系、搭平臺、強品牌、育人才,不斷探索新路徑和新模式,使包養農產品“觸網”成“網紅”,打開了脫貧致富的廣闊空間。

數據印證發展——2017年,石柱縣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16億元、網絡銷售額6.4億元,比上年分別增長45%、55%。今年1—9月,全縣電子商務交易額達19.6億元、網絡銷售額達8.6億元,促使農產品附加值提升40%以上,有效帶動5500余貧困戶約1.5萬名貧困人口實現增收。

高位推動

建立電商包養網發展三大保障包養網機制

“風情土家,康養石柱”,這句耳熟能詳的推廣語讓許多人記住了這座美麗的康養之城。地處武陵山區的石柱,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,也是我市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包養之一。

擁有得天獨厚的綠色生態資源,如何讓農產品變成農民致富的“金鑰匙”,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?

近年來,石柱縣依托生態、產業等資包養源優勢,優化發展環境,完善功能支撐,大力推動電子商務與傳統行業滲透融合,農村電商作為新形勢下農民脫貧增收和“三農”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,石柱縣委、縣政府一直對此高度重視。

堅持政府引導,全力打造電商經濟發展增長點。石柱縣成立了由縣領導掛帥,縣商務、農業、經信等22個部門及33個鄉鎮(街道)中抽調精干力量組成的電子商務工作領導小組,下設電子商務辦公室,建立電商扶貧指揮部聯席會議制度,形成“季匯報、月督察、周調度”的電商扶貧工作機制,形成了高位推動、上下聯動、全縣齊動的工作格局。

此外,石柱還出臺了《石柱縣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扶持辦法(試行)》《石柱縣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實施方案》《石柱縣深化電商扶貧工作方案》等指導性文件,為電子商務發展以及電商扶貧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。每年縣財政安排不低于300萬元專項資金,并整合農業、扶貧等其他資金不低于600萬元,對農村電商包養網物流上行、產品營銷、基礎建設、電商扶貧等方面給予專項扶持。

電子商務像一股迅猛的浪潮,席卷了石柱的鎮街、鄉村,全縣發展電子包養商務的熱潮迅速掀起。

產銷對接

開辟鄉村振興致富路

“炒花生、土雞蛋、紅薯淀粉……家鄉的土特產極受歡迎,訂單從全國各地而來,現在我的網店生意越來越火,農產品已賣到了全國各地。”石柱縣大歇鎮雙會村電商綜合服務站負責人向學明滿臉笑容地說,現在他在淘寶、拼多多等平臺開設的土特產店鋪平均每月營業額超5萬元,每賣出一份特產,家鄉父老就多一份收益。

2016年2月,向學明毅然放棄在廣東的白領工作,決定回鄉創業。他建立起集農產品初加工、線上交易、線下體驗、物流配送、培訓孵化、代買代賣、增值服務于一體的大歇鎮雙會村電商綜合服務站,通過開辦“象先生農莊”“向大姐生態農家”淘寶、拼多多店鋪,將產業扶貧與電商集約發展有機融合,充分發揮電商平臺對脫貧攻堅的帶動作用,讓農產品流通有了包養網新途徑,農民增收有了包養網新渠道。

向學明介紹,為實現產銷對接市場,電商綜合服務站構建起“示范站點+貧困村+農戶”和“自建田間天貓基地”聯動發展模式,實現脫貧攻堅精準化,其中,“提供部分種子、種植技術、定價定產、上門收購”的保障服務,深得農戶支持和好評。

“這不僅解決了貧困戶的后顧之憂,避免讓他們承擔市場風險,也給公司提供了可靠的農產品。” 向學明說,截至目前,電商綜合服務站實現網上直銷農產品12類80余個產品,銷售額達100余萬元,并直接帶動農戶148戶(其中貧困戶42個),打造“田間天貓”水果示范基地5包養00畝,其中栽植青脆李400畝,百香果100畝。

“推動特色農產品上行,我們夯實基礎,構建電商扶貧三大支撐體系,做到真幫真扶。”石柱縣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石柱已建成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1個,企業電商運營中心4個,鄉鎮電商綜合服務中心15個,電商站點包養網182個,實現全縣所有鄉鎮、85個貧困村電商全覆蓋。已啟動建設電商產業園約8000平方米,布局網貨加工中心、培訓孵化中心等功能區域,加快促進電商規模化、聚集化發展。

與此同時,石柱縣還健全電商物流體系,不斷暢通物流配送渠道,打通農村電商物流上行“最初一公里”。優選出一批幫扶培訓企業、電商帶頭人,通過“一對一”“一對多”培訓幫扶模式,對所有包養貧困村電商站點進行“零距離”實操精準培訓和幫扶,幫包養助貧困戶掌握脫貧技能,真正從“授人以魚”到“授人以漁”。

拓寬渠道

推進小平臺對接大市場

“以前種的黃豆、花生至少花半小時才能背到鎮上,還不一定賣得出去,現在放到網上賣卻變得很搶手。”對于農村電商給村里帶來的變化,大包養網歇鎮雙會村大柏組的建卡貧困戶馬勝茲喜上眉梢。

在2017年前,馬勝茲種植了黃豆、綠豆、花生約3畝,養了15只雞,以往把這些農產品背到市場上去賣,年收入不足2000元。去年3月,馬勝茲與大歇鎮雙會村電商服務站簽訂合作種植協議,種植花生4畝,玉米1畝,2017年采收花生1200斤,玉米1300斤,較往年增收5800元。“現在不用跑那么遠,農產品賣得比之前貴,我今年脫貧沒問題。”馬勝茲滿懷信心地說。

早些年,石柱農村的土特產還處于“提籃叫賣”的狀態,如今,在“互聯網+”模式下,農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電商便利,綠色優質農產品“觸網”變“網紅”也能走出大山。

“發展電商,就是要做強平臺載體,促進產品邁向大市場。” 石柱縣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在主體培育上,石柱縣已累計培育電商網店1.9萬余家,出臺電商扶持政策,培育壯包養大念椒商城、大匯堂、生活網等本地電商平臺。

此外,開通的“京東石柱特色館”“蘇寧中華石柱館”等知名平臺地方館和石柱農產品天貓店,累計上線本地特色農產品單品700余個,電商平臺銷售已成為該縣農產品出城的主要渠道。推進小平臺連接大市場,縣內土家農坊、大匯堂等小平臺與淘寶、郵樂購等大平臺實現無縫對接,促進辣椒、莼菜、牛肉等系列產包養品遠銷全國各地,銷售量年均增長25%以上。

石柱縣還堅持定期開展農網對接會、產品需求見面會、愛心購等活動,搭建活動平臺,促進農產品銷售。

強化品牌

敲下特色農產品增收快包養進鍵

“不用去石柱,在網上就能買到渣海椒、牛肉干、豆腐干等正宗的石柱農特產品了。”如今,在“源味石柱”微商城包養網上購物已成為“吃貨”網友的談資,隨著“雙11”電商節臨近,來到“源味石柱”電商體驗館購買農產品的顧客也日漸增多。

石柱縣依托特色資源和土家文化打造的包養網“源味石柱”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,正進一步促進土貨變網貨。

作為“源味石柱”電商體驗館入駐的15家農產品品牌之一,以辣椒為主的譚妹子系列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。石柱縣下路街道上進村,這個昔日的小村落,因為發展辣椒產業,紅出了一片天。

“譚妹子”掌舵人譚建蘭介紹,早在2004年,“譚妹子包養網”公司就成立了石柱三紅辣椒專業合作社,開始推行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農戶”包養網的經營模式,上進村近400戶椒農,都與三紅辣椒專業合作社簽訂了合作協議。

“目前公司通過‘源味石柱’‘石柱紅’(集體商標)‘譚妹子’3個品牌進行營銷推廣,鮮辣椒從腌制、加工到包裝都是在自己廠房完成,產品已銷往四川、武漢、北京、廣州等地。”譚建蘭說。

通過區域化布局、標準化生產、產業化經營和品牌化運作,將全縣農特產品的銷售向更高、更廣、更深層次推進,石柱縣正發揮品牌引領作用,全面提升全縣特色產品競爭力,真正為精準扶貧增添動力。

石柱縣分別于2015和2017年成功創建國家級莼菜、國家級黃連質量安全示范區,培育“石柱莼菜”“石柱黃連”為農產品地理標志。

此外,石柱還創建“三品一標”品牌農產品204個,加快打造網貨高端精品,不斷提升產品價值,打造 “云中蜜”“雪中筍”“土家康莼”等11個大類適宜網銷單品品牌。隨著農村電商的不斷發展,石柱電商扶貧新路徑正在煥發前所未有的活力。

■亮點掃描》》

五大電商扶貧模式推動脫貧增收

一、電商富農貸。為了解決電商企業融資難問題,以政府本金擴大10倍為企業發放借貸款,扶持電商企業帶動貧困戶增收。全縣20余家電商企業通過“電商富農貸”貸款超過200余萬包養網元,直接帶動200個貧困戶增收。

二、遠山結親。為提升電商扶貧精準度,構建城鄉電商扶貧渠道,建立信息服務平臺,組織城市消費者與農戶“在線結親”,訂制農產品套餐,實現“一對一”供應。全縣累計結親8300余戶,實現土雞蛋、時包養網鮮蔬菜等銷售總額達1100萬元,戶均增收超過1000余元。

三、田間天貓。為解決網銷產品貨源問題,提升農產品附加值,組織農戶根據客戶網購農產品習慣,發展農產品線下“天貓”基地,并與農戶簽訂“一對一”購銷協議,實現訂單式生產。目前全縣已建成田間天貓農包養產品基地1.2萬畝,帶動3200余戶貧困戶實現增收。

四、電商直通車。為實現大平臺、農產品無縫對接,暢通農戶和平臺之間的包養網供需渠道,解決農戶產品電商化改造難、銷售難、運輸難等問題,組織電商企業依托電商站點零距離收購農產包養網品。全縣已累計開展54場次,銷售額達800余萬元,帶動5000余戶農戶實現增收。

五、電商收益扶貧。為激發農戶內生動力,鼓勵“多種多賣”,以鄉鎮電商服務中心為試點探索實施二次分紅模式,農包養戶以政府對主體建設財政補助資金為股金,運營公司以技術服務以及其他投入為股金,入股鄉鎮電商公共服務中心,按銷售額和利潤對農戶及貧困戶開展分紅。中益鄉開展了首批分紅,分紅農戶40余戶,分紅總金額2.5萬元,戶均增收600余元,最高單戶增收198包養0元。(本版圖片由石柱縣委宣傳部提供)

TC: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