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questId:687f3b294f01d5.53373970.
62歲的姚應初怎么也沒有想到,自己會因為舞龍,成了博士生兒子羨慕的對象。
27歲的蘇軍怎么也沒有想到,自包裝盒己這雙干了多年粗活的手,如今能在鋼琴鍵舞臺背板間自在滑動,奏出悠揚旋律。
55歲的陳英娣怎么也沒有想到,從來沒有握過畫筆的自己,如今能畫出一幅“上得了廳堂”的油畫。
這些“沒想到”之所以能一一成為現實,與浙江省德清縣“藝術鄉建”工作密不可分。早些年的鄉村建設中,搞產業、提收入一直是工作的重心。隨著當地村民的“口袋”鼓起來,重心隨之轉向如何讓“腦袋”也富起來,如此鄉村振興的路才會越走越寬。
近年來,德清把鄉村作為藝術空間,將田野化為畫布和舞臺,以喚醒鄉村文化之美,賦能鄉村振興。
如何讓“藝術鄉建”融入村民生活?藝術如何賦能鄉村產業發展?每個村子自然稟賦、文化特色不盡相同,如何找到“藝術鄉建”的內生動力?帶著這些疑問,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走進德清,一探究竟。
文化浸潤:“像藝術家那樣去創作”
“丁零丁零……”推開莫干山鎮五四村“雲卷云宿”民宿的大門,掛在屋檐的風鈴擺動著傳來陣陣脆響,白墻灰瓦間花團簇擁,房前屋后花香沁人心脾。
走進大廳,墻上的一幅油畫映入眼簾。畫面中,一棵棵樹木在碧水和藍天的掩映下,美不勝收。“這是我自己畫的,還不錯吧!”民宿主陳英娣自豪地說。
“但在這之前,我從來都沒有握過畫筆。”談及這幅畫的創作淵源,陳英娣表示,這和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、綜合繪畫藝術家金曉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。
今年5月,金曉敢應邀駐五四村寫生創作,住在陳英娣所經營的民宿中。看著金曉敢坐在院攤位設計子假山旁繪畫,陳英娣感到很有趣,便上前攀談。
“從找靈感、勾輪廓,再到上色,他都手把手地教我。”陳英娣說,“畫中的每一樣東西都是我在莫干山上看到的美景。雖然手法很笨拙,但最后我還是完成了這樣一幅‘上得了廳堂’的畫。”
“想怎么畫就怎么畫”“你不是不會畫,只是沒有機會去畫”……金曉敢鼓勵的話語讓陳英娣記憶猶新,也讓她深刻感悟到了繪畫的樂趣。如今在接待客人、打掃衛生之余,陳AR擴增實境英娣會抽時間畫畫、插花,感受藝術帶來的恬靜。
2021年12月,德清正式將五四村設為“綜合藝術村”。開村以來,繪畫、攝影、設計等藝術展成了“常客”,23位知名藝術家成為首批駐村藝術家,來自全國各地的繪畫家、書法家、陶藝家等在這里交流創作。
廢棄瓶蓋變身精美畫作,破舊褲子化身手工藝品……走進五四村游客服務中心,一件名為“破土而出”的竹筍形狀藝術品陳列在大廳中央,54根“竹筍”均由牛仔布制成。這是駐村藝術家王雷收集村民家中廢棄牛仔衣物,由大家一起裁剪完成的綜合藝術作品。
創作過程中,有位與竹子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大爺說:“不對不對,這筍長歪了,成不了竹子的。”王雷笑著解釋,這是為了藝術造型,根根直立就不好看了。對這樣的碰撞,王雷頗有感觸:“這種沖突交流,本就是提升鄉村審美情趣的一種實踐,引導農民從身邊的環境中發現藝模型術的美。”
興許是被濃厚的藝術氛圍所感染,許多村民開始拿起畫筆、做起陶藝。“感覺自己就像藝術家一樣在VR虛擬實境創作。”五四村村民倪小杰說道。
轉變同樣發生在雷甸鎮雙溪村。在這里,書法的墨香正悄然浸染著全村老少。村民周紅梅去年退休,平時除了跳廣場舞、打麻將,就是在家帶小外孫。最近,她又養成了一個新愛好——寫書法。
走進村活動室,只見墻壁四周滿掛墨寶。一張碩大的實木案幾上,硯臺、墨汁、毛筆架、字帖等書法用具放置整齊,一應俱全。桌上還擺放著一幅周紅梅所寫的《沁園春·雪》。字體以隸書寫就,雖然字體較稚嫩,有些字還寫錯了,但總體之工整,足人形立牌以窺見書寫者所下的功夫。
今年3月15日,一場以“喜迎亞運會,共建書法村”為主題的大型書畫展在雙溪村文化禮堂開幕。幾十位書畫藝術家親臨開幕式現場,其間縣文聯向雙溪村頒發了“書法村”牌子。
剛開始推進“書法村”建設并不順利。村里老年人居多,不少老人一輩子不認識幾個字,更別說要他們寫書法了。雙溪村鄉賢周鑫龍說:“最開始給村民們講解書法的時候,有人會說,我一輩子不會寫字不也過得挺好,現在再學能學經典大圖出什么花樣呢。”
參加活動送小禮品,聯合雷甸鎮成人學校入村教識字,邀請老年書畫研究會現場創作,以魚拓、版畫等新穎的藝術形式吸引村民……在濃厚氛圍的感染下,“誰字寫得好”漸漸成了雙溪村村民茶余飯后的談資。
把鄉村打造為藝術空間,不僅在潛移默化間感染了村民,還喚醒了他們的“藝術夢”。在洛舍鎮東衡村里,有一座現代化的鋼琴眾創園,集聚了樂韻、杰士德、華譜等知名品牌和企業。當地曾在杭州舉辦了第五、第六屆鋼琴文化節,打響了本地鋼琴的品牌。
今年27歲的蘇軍,是眾創園中一家企業浙江樂韻鋼琴有限公司的調律師。出生于云南楚雄州的他,一家靠廣告設計種蔬菜為生,家里兄弟品牌活動姐妹6個。在生命的前23年時間里,鋼琴都只是可望不可即的夢。
2019年大學畢業后,為了“追”琴,蘇軍一路從家鄉輾轉來到了東衡村。他對鋼琴的熱愛感染了浙江樂韻鋼琴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文英。金文英給出了承諾:廠里的鋼琴都可以隨便彈!
每到下班時間,倉庫里總有鋼琴聲響起,余音裊裊。如今的蘇杰不僅能流暢彈奏出《土耳其進行曲》等世界名曲,甚至還登上了音樂廳參加比賽,并獲得2023年浙音·德清國際鋼琴音樂節比賽初賽業余組的銀獎。
讓鋼琴“飛入更多尋常百姓家”,東衡村正朝著這樣的目標努力著。金文英表示,在東衡村,農民造鋼琴、農民彈鋼琴的生動圖景正不斷涌現,下一步他們希望組建屬于自己的樂隊,讓東衡人形立牌村的鋼琴工藝進一步轉換為藝術軟實力。
以文促旅:“藝術讓我們駐足”
靜謐的夜色中,一陣鼓點和吉他聲破空而來。推開莫干山腳下一處掛著“漫步”牌子的餐吧,幾位年輕人正在縱情敲打、歌唱和舞蹈,臺下還架著幾部手機進行網絡直播。
“每天晚上我們都會在這里唱歌,來的主要是游客。音樂的感染下,大家就好像一家人,沒有隔閡。”唱大型公仔完一首偶像周杰倫的歌,田飛開心地說道。
今年34歲的田飛來自湖北宜昌,是莫干山鎮庾村“漫步”花園音樂餐吧和“善加生活”陶瓷設計店的經營者。同時,田飛還與伙伴圍繞莫干山特色,打造了“熒光夜市”“農潮兒”等創意市集,豐富市民和游客的文化體驗,讓藝術吸引力不斷增強。
像田飛一樣熱愛音樂的年輕人在“音樂村”庾村不在少數。他們有的在街頭彈唱,有的在自家經營的民宿、咖啡廳設置了音樂角。今年,縣委宣傳部還將“livehouse”搬進各村的文化禮堂,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音樂的魅力。
“好!好!”記者會8月11日晚,在莫干山鎮燎原村文化禮堂內,精彩的演出博得觀眾陣陣叫好。這是一場主記者會題為“流行金曲之夜”的演出。臺上,一支“90后”樂隊在默契的配合下放聲歌唱;臺下,近百名村民和游客打開手機閃光燈,隨音樂揮舞。
“在家門口就能看到這么精彩的演出,我們自然是很高興。”燎原村村民俞紅梅細數道,“《夜來香》《千千闕歌》……大部分歌還是聽過的。有一些歌估計是年輕人愛聽的,我沒聽過。”
趁著暑假來莫干山游玩的沈偉良一家也陶醉其中。看完這場演出,他們還打算去庾村的酒吧坐一坐。“我們下午參觀了瓷板畫藝術館、看了黑膠唱片展、逛了創意市集。本來只打算呆一天的,但感覺這里活動不少,想著多呆兩天。”沈偉良說。
如果說公共藝術平臺的搭建啟動儀式是讓更多游客駐足停留,那么引育大咖創作則進一步豐富了文旅內涵。
莫干山的文學創作歷史可追溯已久。1952年7月,陳毅入莫干山探視病友,留住十日,為莫干山的風物之美沉醉,遂賦詩《莫干山模型紀游詞》;1981年,巴金住在莫干山期間,為自己的專輯《序跋集》寫完一篇跋;豐子愷、木心、鄭振鐸都曾到莫干山進行文學創作,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……
這樣的文學碰撞時至今日仍在繼續。2021年12月,“作家村”在莫干山鎮廟前村正式成立。以知名藝術家擔任村長制度為依托,中國作協會員蔣勝男、蔣離子、隨侯珠等18位作家均已入駐。
5月24日,作家李瑤音在廟前村舉辦《筑夢人:我的祖父祖母》新書分享會,來自全國多地的文學創作者齊聚一堂,分享創作故事。
7月28日,《羋月傳》作者蔣勝男來到廟前村,開玖陽視覺展“弘揚傳統文化,講好中國故事”文學分享交流會。
為了讓藝術創作和民宿旅游形成合力,廟前村依托村里43家各具特色的主題民宿,定期開展各類文化藝術交流展示活動。民宿“莫干山居圖”便是其中的代表。
田舍清江曲,柴門古道旁。走進“莫干山居圖”,三層樓高的書墻、兩萬余冊藏書和墻上懸掛的巨幅書法作品引人矚目。書架前設置了公共文化空間,不少放暑假的孩子正在這里靜靜地寫作業。
2012年,在杭州從事出版行業的朱錦東來到廟前村,將這里改建為民宿。自“作家村”開村以來,在“莫干山居圖”,作家沙龍、新書發布會等活動絡繹不絕。“尋根文學代表人物韓少功、先鋒派代表作家馬原都來過我的民宿,一般會待上十天半個月進行創作。”朱錦東回憶道。
如今,“莫干山居圖”是《花城》雜志社的創作基地,也是“作家村”的創作基地之一。“啟動儀式得益于濃厚的藝術氛圍和作家的名人效應,很多游客慕名而來。”朱錦東表示,“民宿有了文學的底色后,競爭力和生命力更強了。”
同樣以“文”為媒助力鄉村發展的還有莫干山鎮仙潭村。2021年底,仙潭村與浙江省之江劇本創作研究中心“搭上了線”,聯合邀請編劇駐村創作,將仙潭村打造成了“編劇村”。
仙潭村地處莫干山鎮的西北部,村地域面積11.8平方公里。一個小山村,為何要瞄準編劇藝術?仙潭村黨支部書記沈蔣榮想得沈浸式體驗很明白:“我們就是要吸引編劇來,住在民宿里搞創作,這樣日后可以進一步吸引導演、演員,之后就有機會在村里取景拍攝,那將帶來一系列效應,進而帶動旅游業的發展。”
茂林修竹、流水潺潺、阡陌交通,屋舍儼然……怡人的風景引來了不少劇組。影視劇《禾下乘涼夢》《乘船而去》《莫邪干將》在這里采風創作;網劇《每天都在征服生活》在這里完成劇本創作并全程在德清取景拍攝;動畫電影《姜子牙》編劇吳曉宇在這里成立工作室,并攜兒童奇幻科普劇《蟲蟲世界漫游記》開機拍攝……
民宿成為藝術進村的“入口”,藝術又反哺產業發展,兩者相輔相成、相得益彰。據莫干山鎮黨委宣傳委員章耀文介紹,2022年,五四、廟前、仙潭三個藝術村的211家各具特色的主題民宿共吸引游客近百萬人次,營收5億多元。
連接家園:“藝術串起的鄉土記憶”
這幾天,在康乾街道金鵝山村文化禮堂,省級非遺項目“乾元龍燈會”傳承人童寶松和17名舞龍隊成員異常忙碌。他們正熱火朝天地為亞殘運會開幕式前的表演做準備。
上午9時,童福泉、姚應初等舞龍隊隊員陸展場設計續趕來。大家各就各位,隨著童寶松的指揮起舞。在清脆的鑼鼓聲中,身披綠甲的桑葉龍高抬龍頭,翻身躍起。雖然只是熱身,但隊員們毫不馬虎,每一個動作都非常到位。
展場設計這條龍長22米,共有11節。之所以叫“桑葉龍”,是因為它的鱗片都做成了桑葉的形狀。“德清老百姓從前主要靠栽桑養蠶為生,‘桑葉龍’寄托的,就是大伙兒對來年蠶桑業豐收的期盼。”童寶松說道。
童寶松今年已經72歲了,13歲開始參與舞龍表演,這一舞就是將近60年。“早些年我也舞,這幾年舞不動了,所以做起了指揮。”
“鑼鼓一響,家家戶戶鎖門。”童寶松一句話道出了金鵝山村舞龍的火爆場景。每年春節,舞龍隊都會上街表演,意為“討彩頭”,被看熱鬧的村民圍得水泄不通。
這樣的傳統時至今日也沒有丟。康玖陽視覺乾街道將舞龍文化引入校園,每至佳節組織舞龍表演……如今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加入了這一隊伍。28歲的姚杰、童皓、童結明是舞龍隊的攤位設計重要成員,每天辛苦排練,始于兩個字——“熱愛”。
25歲的姚俊是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博士生。每逢假期,他都要到村里舞上一舞。由于科研任務重,無法請假,姚俊遺憾錯失這次登上亞殘運會舞臺的機會。為此,他特別羨慕父親姚應初。“本來我也想報名的。”姚俊有些遺憾,“舞龍是我對家鄉最深刻的印象,讓舞龍這項民間藝術傳承下去,也是把對故鄉的記憶延續下來。”
和金鵝山村一樣,乾元鎮金火村正努力將自己的剪紙藝術發揚傳承下來。
8月12日,一場剪紙課堂在金火村文化禮堂進行。彩紙在孩子們手中翻轉折疊,精巧的圖案躍然紙上。授課的是81歲的退休教師徐振富。徐振富VR虛擬實境滿頭白發,步履雖已蹣跚,動手也有些顫顫巍巍,但看到孩子們的剪紙作品,他的眼中充滿了光。
金火村歷來有剪紙的傳統。從小,徐振富就經常看著奶奶剪紙。1992年,城東完小(乾元鎮中心小學前身的一部分)開設了剪紙興趣小組,作為帶頭人,徐振富開始沉下心來研究剪紙。
徐振富對剪紙很癡迷。家里的桌子上、柜子上、臥室里到處都是草稿、工具和剪紙作品,甚至二樓的客廳也成了他的工作室。
在徐振富的帶領下,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們走進剪紙這項傳統民間藝術,很多師生的剪紙作品紛紛獲獎。
如今,村里建設了剪紙藝術館,館內以剪紙畫為載體,給村民展示一幅幅好作品。剪紙課堂也在村委會牽頭下常態化開展。金火村婦聯主席沈松萍表示,每次活動都“供不應求”,家長和孩子熱情高漲。
藝術課堂的火熱場景也在新市鎮上演。暑假期間,新市依托農家書屋,充分調動文化志愿者、民間藝人等資源開大圖輸出展“春泥計劃”。竹編、金石篆刻、繭畫走進課堂,孩子們對于帶有新市底色的傳統藝術有了更深認識。
“藝術的傳承是人與‘家園’的連接,也是鄉土記憶的紐帶。”金鵝山村黨總支副書記唐永明表示,“我們在鄉村建設中要做的,就是維系好這根紐帶。”
化作春泥:要“送藝術”還要“種藝術展覽策劃”
鄉村振興,既要塑形,也要鑄魂。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,村莊是鄉村文明的載體。在“千萬工程”的指引下,德清積極探索藝術賦能鄉村振興,用傳統文化、非遺傳承、文化旅游賦經典大圖予美麗鄉村新的內涵。
“‘藝術鄉建’的推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。”德清縣文聯副主席沈亞興表示,“最開始的時候,有人認為藝術很玄乎,距離大家伙的生活很遠。”
雖有困難,但“藝術鄉建”的步伐并未停止。“因為我們知道沈浸式體驗,這件事是有重要作用的。文化振興,既是鄉村‘五個振興’的題中之義,更是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。”沈亞興說。
為了做好這件事,德清下足了功夫:前期,縣文聯相關負責人在各村走訪,提前了解村民的訴求、喜好,以打造大家喜聞樂見的藝術;推進過程中完善政策、著力保障,把“藝術鄉建”方面的政策補助條款納入《德清縣人民政府關于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》;加強與省市文聯及文藝家協會的對接,簽訂共建協議,讓更多人來到鄉村,帶動產業發展。
每一項推進舉措,都蘊含了一個重要理念:真正做到鄉建為民。“打造藝術村更像是一個‘種子工程’,要化作春泥,讓村民浸潤在藝術中,才能提升個體修養,從而提高生活品質。”沈亞興說。
求木之長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遠者,必浚其泉源。要激發“種子效應”,不僅要“送藝術”,還要“種藝術”。
德清在全縣推廣“文藝村長”等模式,讓“文化下鄉”轉變為文藝人才“扎根在鄉”,催生精品力作的同時,也不斷帶動和壯大本土文藝人才隊伍;
當地將藝術與民宿進行有機融合,幫助村民建設既具有策展鄉土氣息,又不乏現代設計理念的“藝術+民宿”,為其成為文藝創作基地奠定基礎;
第三屆“趙孟頫杯”全國書法篆刻展、“喜迎二十大 翰墨書共富”書法村聯展、“喜迎亞運會,共建書法村”雷甸鎮雙溪村書畫聯展等一場場藝術展覽在村民家門口舉行,出門即是墨香……
時間是最好的見證,而村民是最好的見證人。一批本土文化人才在“藝術鄉建”中涌現。2022年,德清青年作家朱煒、趙俊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會員;美術家鄭建輝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,成為當地文藝愛好者的榜樣。
鑼鼓聲中,姚應初正奮力排練著舞龍節目。平面設計他希望將最精彩的表演帶上亞殘運舞臺,讓更多人看到金鵝山村的舞龍藝術。
琴聲悠揚,蘇軍如今不僅是一名調律師,還當起了廠里職工孩子們的鋼琴老師,收了4個小徒弟。
自家院里,陳英娣正學著金曉敢第二次來時教她的那樣,就地取材,用落花、干草、樹葉“作畫”。
當藝術在鄉村中生長,一幅幅描摹“錦繡生活”的畫卷不斷鋪展,一首首關于“文化振興”的歌曲被策展放聲歌詠,且還遠遠沒有譜完……
TC:08designfollow
發佈留言